一、吴佩孚
1874年4月22日,吴佩孚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一个小商人家庭。
六岁读私塾。
十三岁丧父。
依靠母亲纺布赚钱,继续学业。
二、志向远大
吴佩孚天资聪颖,读书刻苦,学习成绩十分优秀。
崇拜关羽和岳飞,重视民族气节,还特别喜欢研究相术。
甲午中日战争爆发。
日本军队在山东横冲直撞,无恶不作。
吴佩孚怒火中烧的立誓道:“总有一天,我将亲提劲旅,与日一战,收复我大好河山。”
三、参军入伍
1896年,吴佩孚参加科举考试,取得全市第三的好成绩,高中秀才。
第二年冬,吴佩孚到达北京,因囊中羞涩,只能以测字算命为生。
闲暇时,吴佩孚推算自己的命运,发现将来在军界,自己将大有作为,于是便时时留心参军入伍的事情。
皮货商——吴亮孚,是吴佩孚的堂兄,在淮军中有门路。
在吴亮孚的引荐下,吴佩孚进入淮军聂士成的部队当兵。
四、武备学堂
1901年,李鸿章病逝于任上,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成为中外瞩目的实权人物。
9月,袁世凯在河北保定,建立保定武备学堂。
吴佩孚考入保定武备学堂学习。
毕业后,吴佩孚进入曹锟的北洋新军第三师担任陆军中尉。
吴佩孚深知,身处乱世,要想一展所学,飞黄腾达,就必须得到上司的提携。
于是他拼命在曹锟面前表现,希望得到曹锟的亲睐。
五、东北剿匪
1907年,曹锟的第三师被调往东北剿匪。
结果,山匪们十分狡猾。
一旦曹锟军进山,他们就纷纷躲藏起来。
一旦曹锟军离开,他们就继续打家劫舍。
曹锟为此一筹莫展,唉声叹气。
六、肃清匪患
吴佩孚主动找到曹锟道:“请给我一个营的兵力,五十天之内我将匪患肃清。”
曹锟不敢相信,自己一万多兵马都剿灭不了山匪,吴佩孚一个营就可以?
但曹锟已无计可施,只能让吴佩孚去试试。
结果,吴佩孚说到做到,很快就肃清了匪患。
曹锟认为吴佩孚是个有本事的人,便将吴佩孚接纳在身边。
七、武昌起义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义爆发。
吴佩孚的顶头上司刘标统心向南方,有意将第三师引入革命军的埋伏圈。
心细如尘的吴佩孚发现刘标统的异常。
于是,当机立断率人将刘标统抓获,粉碎了刘标统的计划。
这一次,吴佩孚不但救了曹锟的命,而且还救了整个第三师。
曹锟任命吴佩孚为标统。
标统相当于团长。
八、急先锋
1912年,南北议和后,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。
南方让袁世凯到南京赴任。
袁世凯不愿离开北京,于是,就让曹锟的第三师在北京弄出动静。
吴佩孚充当了急先锋,亲自带着士兵在北京街上烧抢。
最终,袁世凯以局势不稳为由,在北京宣誓就职。
九、汤芗铭
汤芗铭,是曹锟十分佩服的人。
1913年,汤芗铭主政湖南,曹锟率军驻防岳州。
汤芗铭欣赏吴佩孚的才能,便向曹锟借调吴佩孚去当旅长。
曹锟十分不高兴地对身边人说道:“咱们的人才,咱们不会用,让人家借去当旅长,咱们不会给他当旅长吗?”
于是,当即提拔吴佩孚为第三师第六旅旅长。
十、曹吴一家亲
一开始,曹锟只是觉得吴佩孚足智多谋,才能超群,对吴佩孚只是利用。
随着吴佩孚一次次替他解决难题,表明忠心,曹锟便逐渐将吴佩孚倚为心腹。
曹锟对吴佩孚有知遇之恩。
虽然曹锟能力不如吴佩孚,吴佩孚却一心一意效忠曹锟。
吴佩孚虽然听命于曹锟,但曹锟对吴佩孚却是言听计从。
两人结成了不离不弃的兄弟关系。
十一、有兵就有权
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,称帝八十三天后,不久病逝。
北洋系分裂为直系和皖系。
直系首领是冯国璋。
皖系首领是段祺瑞。
吴佩孚向曹锟建议道:“身处乱世,有兵就有权。我们应该和冯国璋、段祺瑞都搞好关系,然后大肆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。”
曹锟听从了吴佩孚的建议,很快就训练拥有六万精兵,成为冯国璋、段祺瑞都积极争取的对象。
十二、张作霖
1919年12月28日,冯国璋病逝。
曹锟接替冯国璋,成为直系首领。
1920年,经吴佩孚谋划,曹锟和东北的张作霖联合,一起对段祺瑞发起了进攻。
段祺瑞一败涂地,曹锟和张作霖一起执掌北方。
曹锟担任直鲁豫巡阅使,吴佩孚担任直鲁豫巡阅副使。
十三、两湖巡阅使
湖南督军赵恒惕和湖北督军王占元不和,双方爆发战争。
吴佩孚坐山观虎斗,待两人精疲力竭之时,率军平定了两湖。
不久,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,兼任两湖巡阅使。
此时的吴佩孚,在职务上开始与曹锟平起平坐,势力日益壮大。
十四、用人唯贤
吴佩孚从基层士兵一步步走上来,深知向上攀爬得不易,因此,用人只看本事,极少任用私人。
他担任两湖巡阅使后,亲下手谕:天、孚、道、云、龙五世永不叙用。
这五个字包括蓬莱吴姓所有人。
吴佩孚一道手谕,就将自家亲戚攀附之路全部堵死。
十五、王兆中
吴佩孚少年时的同学好友——王兆中,让吴佩孚任命他做河南的县令。
吴佩孚知道王兆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,便回道:“豫民何辜?”
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,竟然要你去害他们?
于是给了王兆中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。
不久,王兆中给吴佩孚写信道:“请给我十万大军,让我平定南方。平定南方后,我必解甲归田,以种树自娱。”
吴佩孚知道他不堪大任,便回复道:“先去种树。”
王兆中羞得再不吭声。
因吴佩孚任人公平公正,许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提拔重用,使得吴佩孚军军纪严明,风气良好,战斗力极强。
十六、二七塔
1923年2月1日,京汉路总工会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。
2月4日,京汉铁路工人开始罢工,希望缩短工时,提高收入。
2月7日,吴佩孚对罢工工人举起屠刀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二七惨案”。
林祥谦、施洋被杀害,52名工人牺牲,300多人受伤。
1971年,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,郑州建造了二七塔。
十七、人生巅峰
1924年9月8日,吴佩孚登上美国《时代》周刊封面,成为首次亮相《时代》周刊封面的中国人。
吴佩孚被称为“中国最强者”和“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”。
吴佩孚的权势达到了人生的巅峰。
张作霖和曹锟、吴佩孚矛盾激化。
9月25日,张作霖亲率二十五万大军,兵分两路,向山海关、朝阳方向进发。
曹锟命吴佩孚率军二十万迎击。
以上内容由本站根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算法生成(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)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。本文为数据整理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决策。
十八、乘船南逃
1924年10月22日夜,曹锟手下大将冯玉祥阵前倒戈,发动兵变,囚禁了曹锟。
吴佩孚亲率八千人从前线返回,营救曹锟,遭遇失败。
张作霖趁势进攻,吴佩孚军崩溃,死伤殆尽。
吴佩孚从天津塘沽乘船南逃,到达湖北。
吴佩孚的人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。
十九、十四省联军总司令
张作霖携大胜之威,继续南下,意图统一中国。
一时间,东南各省人心惶惶。
吴佩孚被公推为十四省联军总司令。
而所谓十四省联军,只是夸大声势,联盟的核心只有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六省,肯听命于吴佩孚的人,也并没有多少。
二十、北伐战争
1926年7月,北伐军在广东誓师,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。
北伐的目标是:吴佩孚、孙传芳、张作霖。
吴佩孚亲自在汀泗桥督战,终究没能抵挡住汹涌的革命洪流。
两个月后,北伐军攻占武昌。
吴佩孚彻底失败,逃亡四川。
二十一、张学良
1931年1月31日,吴佩孚隐居北京。
张学良对吴佩孚极尽优待,经常资助生活用品和物资。
同年,九一八事变发生,张学良未放一枪一炮,丢失整个东北。
吴佩孚毫不留情地痛骂张学良道:“国恨你不报,私仇你不报,真没出息!忘记了自己的国仇家恨,真是不忠不孝。”
又说:“你不抗日,我帮你抗。我不是为名为利。我左手拿回东三省,右手交给你。你有仇不报,真是笑话!”
二十二、忠心爱国
九一八事变后,土肥原贤二亲自主持对吴佩孚的劝降。
吴佩孚忠心爱国,多次戏耍日本人,并引用孟子的话奉劝日本人道:“小国不可以敌大,寡国不可以敌众,弱国不可以敌强。中国国大、人多,日本终必失败。”
这让土肥原贤二对吴佩孚恨之入骨。
1939年12月4日,吴佩孚被土肥原贤二派出的日本牙医暗害,享年65岁。
吴佩孚死后,极尽哀荣,不仅万人送葬,而且蒋介石亲赐“正气长存”匾额一副。
二十三、是非功过
他饱读圣贤之书,人称“儒帅”。
他坚持原则:不纳妾,不积金钱,不出洋,不走租界。
他足智多谋,
他能力超群,
他忠于北洋,
他和曹锟配合默契。
他生活俭朴,
他用人唯贤,
他对抗革命洪流,终被洪流淹没。
他戏耍日本人,虽身死,却维护了民族气节。
他褒贬不一。
他毁誉参半。
时人评价他:
得意时清白乃心,不纳妾,不积金钱,饮酒赋诗,犹是书生本色。
失败后倔强到底,不出洋,不走租界,灌园抱瓮正规股票配资公司 ,真个解甲归田。
冯国璋袁世凯吴佩孚张作霖曹锟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